下载APP
  1. 首页
  2. 精品其他
  3. 熟悉的陌生人(韩少功文集)
  4. 第12章 文革为何结束

第12章 文革为何结束(4/5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,专案组的冷和大字报的专横是他们的唯一视野。自己曾一度追随批斗的壮志豪,不一定能存于他们的记忆。至于合作医疗、教育普及、文化乡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等革命亮,更难他们的兴奋。这里有回忆视角的逐步位移和定向,不易被后来的文本检阅者们察觉。

在另一方面,除了少数人遭遇遣返回乡或拘捕监,就标准定义的“放”者而言,其绝大多数保留籍甚至党籍,保留全薪甚至薪——这在大批当事人后来的回忆录中都有不经意的,但不一定成为他们乐意讲述的话题。对比《往事并不如烟》一书中受难者们忙着化妆、看戏、赴宴的“往事”,此时的厄运当然已经够苦了,但这毕竟使“放”不太像惩罚,不过是浅尝困苦时的过和夸张。在更大的范围里,灰溜溜的大多数“放”者也仍然不失民众的几分尊敬,几分羡慕、结乃至嫉妒。他们仍然构成了潜在的社会主,不过是在重获权力之前,经历了一次冷冻,接受了一次底层的短期教育。当局似乎想以此调整社会阶层结构,迫上层英与层民众合,尝试革命化“五七路”的可能。在一次已经失败的民主大跃以后,这无异于又来一次削尊抑贵的民粹大跃,在世界史的范围同样令人目瞪呆。

但与当局的估计相反,民众对革命并无持久恩的义务,倒是对极权弊端日渐厌倦与不满,质和文化求也与禁化的国路线尖锐冲突。民众不但没有使“放”者受到拥护“文革”的再教育,反而给他们输了怀疑和抵现实的勇气。“放”所带来的丰富经验,更使他们在日后的抗争中富有生机活力。以文学为例:作家们在批判“文革”的文学解冻中,大多有“为民请命”的姿态,即便是个人化的表达,也大多与农民、工人、基层心意共鸣,显示广阔的人间关怀和社会视野。即便这视野也有个人绪滤镜的某变形,但它至少把层民众始终当作了同激、崇敬、怀念的对象,就像电影《牧人》所表述的那样。这与九十年代以后文学中较为普遍的自恋和冷漠,形成了明显的对照。九十年代的批判似乎还在继续甚至正在化,但有些文学英一旦把“放”过程中所积蓄的思想释放完毕,兴冲冲的目光就只能聚焦粉面和卧房,多再回望一门第和权位,比如对“最后的贵族”一类话题津津乐,比如在报刊上制作喜儿嫁大是错失致富良机的笑料——他们不自禁地把社会等级制重建当作辉煌目标,与民众的阶层鸿沟正在形成。显然,事到了这一步,与“文革”后期那些与民众密结盟的放者相比,这些英的批判是否正在变味、走形乃至南辕北辙?倘若他们所向往的阶层鸿沟一步扩大,倘若摆脱极权主义锁链的结果,只是要让社会中、阶层落极金主义的囚笼,民众对革命乃至“文革”的怀念冲动会不会如期到来?

执政当局在“文革”中低估了民众的不满,更低估了英们在表面服从后面的不满,以中外历史上罕见的“放”运动加速了自己的失败。当英从民众那里一批批归来,当他们的名字开始陆续重现于报刊和会议,“文革”的反对派实际上已经炉成剑,已经形成了的力量优势,而且遍布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、教育、外等各重要岗位。此时新思已经场,新中有旧。旧营垒已经复位,旧中有新。各社会条件现了复杂的重组,貌似大的“文革”已成残破的蛹壳。一九七四年以后的“批林批孔”和“反击右倾翻案风”力不从心,到受到违的抵制,已经预示了一个朦胧若现的结局。一旦时机到来,改革领袖就可以顺从和借重民意,以实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为号召,以四五天安门运动为依托,第一打民意牌,第二打实践牌,从而形成克思主义化的德威权和政治攻势。在这一过程中,他们没有另起炉灶,而是利用现存制度资源和制度路径。比方逮捕“四人帮”和挫败上海方面的割据图谋,是利用“级服从上级”的集权原则——华国锋是当时最领导,全党全军全国都得服从。比如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,则依据“少数服从多数”民主原则——“凡是派”当时尽掌握了党、政、军几乎所有的最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FF
.

章节目录

FF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