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水星两万公里外的太空轨道中。
太空城市。
第一定居带,临时性质的皇宫内。
里维花了两三天的时间,才基本适应这边只有蓝水星一半的重力环境。
其他方面则跟在地面基本一样,没有太大的区别。
还有一个比较别扭的地方:由于定居带是一个直径100公里、宽度只有500米的环状结构,所以地表的曲率非常之高,地面弯曲幅度很大,总是感觉自己生活在u型地带的底部,非常的不平坦。
再形象点的比喻,就好像是仓鼠生活在滚筒当中一般,眼前的视界是弯曲的。
以前的开阔视野,现在没有了。
虽然周围的星空更加耀眼、灿烂。
加上部分生活物资的获取,没有在地面那么方便。
总体而言,肯定是在蓝水星生活更加舒适便利。
但是在降低少数方面的品质要求之后,里维渐渐地就习惯了,消磨掉了内心那种不如再返回蓝水星居住一段时间的想法。
……
10月15日。
换上一身防护服的里维,在太空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都巡视了一番。
一号种田工厂。
微重力环境下,一根根的透明圆柱体水管内,流畅着包含所有营养元素的营养液,再通过表面一个个的细微渗透孔,生长出了一株株的绿色植物。
经过了三次扩建加挂,种田工厂的长18米、宽高均为5米的“标准生长室”,一共增加到了2095个,平均每个生长室配备2名工作人员,加上提供相关服务的宇航员,有接近5000名人类为太空城市的农业建设而服务。
而且别看每个“标准生长室”的内部体积,只有450立方米,有效利用空间为400立方左右,但就是这么一个“标准生长室”的农业产量,至少相当于地表的三亩土地。
甚至无论种植什么,都是“标准生长室”的单位产量更高。
就拿水稻来说,单个标准生长室,在12个月的时间内,种植出超过4吨的稻谷,足够满足20个人的口粮所需。
即平均每立方米的空间,一年时间内,能生长出10公斤的稻米。
传说中的亩产万斤神话,在太空农场中变为了现实。
为什么会这么夸张?
一位姓宋的农业专家讲解了具体的原因:
“一个,外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,植物减少了许许多多不必要的能量消耗,细胞分裂的速度增加了20%,生长速度比在地面加快了25%,每年可以多种一茬的水稻。”
“二个,我们是让水稻在室内空间进行生长的,每天提供充足的光照,进行24小时的光合作用,而且五米高的内空,足足可以种植五层,生长密度是平面空间的五倍。”
“最后,标准生长室内的环境,是完全无菌、干净的,提供的营养液要素全面、必须元素充足,没有病毒细菌争夺水稻的营养,没有任何病虫害的发生,选用的又是高产水稻品种,一年至少收割、播种四季。”
“于是在多重优势因素之下,我们这一个水稻标准生长室,一年能产稻谷4吨。”
“只是要说唯一不太好的地方,就是稻米的味道、口感,比地表上生产的稻米要差一些,吃起来不是特别香、蒸熟后不够黏糯、弹牙……口味确实要弱一截。”
“另外青菜、辣椒、黄瓜、西红柿、南瓜……以及一些水果成熟后,也有类似的情况,但总体感觉差别不是特别的大,都是可以入口、慢慢能吃习惯的。”
听了宋专家的话。
里维点了下头,确实是要求别太高了,能填饱肚子、提供足够的营养就行。
“目前我们的‘种田工厂’,可以满足多少太空移民需要,允许我们在彻底失去地面补给的情况下,充足供应多少移民们的食物需求?”
“一个口粮类型的‘标准生长室’,能提供20人左右的口粮需要;一个蔬菜类型的‘标准生长室’,能提供30人左右的蔬菜需要;一个水果类型的生长室,能提供20人左右的水果需要……至于养鱼的太空鱼场与生长肉类的人造肉工厂,正在研发建造之中,目
本章尚未读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